大腸癌的發生率在台灣一直居高不下,2008年國人總共79,818人罹患了癌症,大腸癌就佔了11,004人。早期的大腸癌,大部分無特別的病徵,等到出現排便習慣改變、時常腹瀉或便秘、有血便、胃痛、食慾不振,跟疲倦等大腸癌常見病徵時,大部分已經屬於後期。雖然有上述病徵不見得確定罹癌,但早一些找醫生篩檢才可以找出原因。

90%以上的大腸癌發現在50歲以上,固過了50 後,建議定期進行檢查,可以早期檢查出腸中息肉。而家族史有大腸癌的高危險群,例如家族之中有人60歲以下就患上大腸癌,則應該40歲就進行檢查,或者比家族癌症病患發現癌症時的前十年歲數檢測。即母親45歲患了大腸癌,則子女在35歲起就應該要定期檢查。

現在的大腸癌預防觀念,包括預防篩檢及發現篩檢。預防篩檢可分為腸鏡檢查、乙狀結腸鏡以與虛擬大腸鏡三種,當中又以腸鏡檢查為首選,因為能夠完整看到大腸內部組織,應該要每10年檢查一次。發現篩檢則包括糞便免疫組織化學檢查、潛血反應、癌變細胞基等非侵入性篩檢。雖然發現篩減不如預防篩減,可在腸道內息肉增生初期隨即發現治療,假如每年做糞便篩檢,再搭配每五年接受乙狀結腸鏡檢測,檢測結果還是很有效。

談到預防大腸癌的發生,最重要的是良好的飲食習慣。選擇低脂肪飲食、多吃高纖維的食物,不酗酒等,都已經證明可以減少發生率。很多人說因為飲食西化,攝取過量的肉食,也提升影響大腸癌發生率。然而,國人的飲食習慣並沒有比較好,首要是降低動物性脂肪,及大量肉類的攝取。另外,就像防治全部的癌症一樣,多運動、戒菸是基本的養身之道。抽菸、肥胖都已在醫學研究上被證實會引起大腸癌的機率。



Leave a Reply.